- A+
【核心提示】崇尚相互包容、互谅互让、和谐共处的和合文化,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。 它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。 和合文化可以引导中华民族吸收文化的积极元素,融合创新,创造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。
“姑苏城寒山寺外,夜半钟声敲响客船。” 唐代天宝年间,诗人张籍途经苏州,夜宿枫桥。 他感慨万千,写下了这首诗。 千余年来,钟声诗意绵延千年。 寒山寺也以诗词闻名中外。 现任方丈秋爽大师,勤奋读书,有着坚定的道心。 他继承佛教优良传统,紧跟国家发展形势,不断开拓创新,加强寒山寺法制事务和佛教文化建设,弘扬佛法,培养人才,热心慈善事业,继承和弘扬中国。 为文化、服务大众、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。 近日,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见到了秋霜法师。
诗韵:寒山与鹤足亭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邱爽法师您好,寒山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,远近闻名。 也是苏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。 寒山寺几千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?
邱爽法师: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。 一千五百多年来,历经战乱,多次重建,不断重生,为佛教文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。 寒山寺现存寺庙多为清代建筑,有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钟楼、碑廊、风降塔、双钟亭等,佛像雕塑独具特色,碑刻艺术举世闻名。著名的。 碑廊陈列有岳飞、唐伯虎的作品。 、董其昌、康有为等历代名人。 其中以清末余乐舒、张继的诗碑最为著名。
改革开放以来,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。 1980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开放寺庙之一,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。 1996年,普明塔建成; 2008年,建成世界第一座佛钟、中国第一座诗碑,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; 2010年,建成寒山子诗碑廊,重建“苗栗派风格”,石碑广场和全新的和合大道,寒山寺焕然一新。 1979年至2014年,寒山寺举办了第36届除夕敲钟活动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,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。
作为肩负文化传承重要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真石碑在哪,寒山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,成立了寒山书院、文化研究院、禅宗书画院、佛教图书馆、慈善中心、佛法宣传部、青少年佛教学会、寒山寺佛教网、和合疗养院、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,培育僧侣、弘法惠民、扶贫济困、发展文化。 2010年,寒山寺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“寒山教育奖”,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; 2011年,寒山艺术协会迁至寒山寺,与寒山寺禅宗书画院合署办公。 ; 2012年,《和合祖庭》报刊发行,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现在,寒山寺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。 您还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,以“以文化兴寺、以文化兴寺”为重点,推动成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。 您认为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?
邱爽法师:寒山寺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刹,它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。 其主要文化是佛教文化,核心是和合文化。 “和合二圣”寒山、士德,是和合文化的化身。 千百年来保护和供奉寒山、士德的寒山寺,现已成为和合祖庙。
寒山寺原名“苗栗普明塔院”,“寒山寺”之名源自唐代著名诗人高僧寒山子。 姚广孝《振兴寒山寺》记载:“寒山子来此缚毛住,修行甚精进。西迁禅师在此创立伽蓝,额曰:‘寒山寺’”。从此,寒山被尊为寺祖。 寒山深受儒、释、道文化的影响。 他与士德在民间被称为“和神”、“和二仙”,被雍正封为“和二圣”。 “和合二圣”起源于天台山,成功于苏州寒山寺。 寒山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“寒石殿”。 其建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似。 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。 殿内有寒山、实德木雕。 雕塑后壁镶嵌千手观世音菩萨石像。 ,显示出寒山和实德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。
寒山子无名无姓,正统经传中也没有关于他的生平经历的记载。 除保存下来的三百多首诗外,现存的资料都充满传奇色彩和神秘色彩。 有学者认为韩山子生活在唐代,是陕西咸阳人。 在他身上,儒释道融为一体。 他的经历大致是,他先学儒家思想,六十岁左右从儒家皈依道家,最后在七十多岁时从道家皈依佛家。 寒山的诗中往往不仅有典故,还包含许多来自《涅槃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以及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等内容的佛教典故。 。
默默练习,传播信息,忠于职守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佛教强调“因缘和合”,寒山寺也特别注重和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 为什么是这样?
邱爽法师:寒山寺作为公认的“和谐祖庙”,是人们向往的和谐圣地。 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着深厚的根基,寒山寺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和合文化特色。 可以说是中国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。 寒山寺还成功举办了八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,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,您如何看待和合文化及其内涵?
邱爽大师:和合文化源远流长,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。 从文化渊源来看,和合文化起源很早,从甲骨文、金文就可以看出其渊源。 先秦时期《国语·正语》中有西周士伯的话:“夫与真生,同则不成,与人平,谓之和,故其能成长,物亦复也。若有同样的利益,则其力竭矣。” “它只是被遗弃了”; 《论语·子路》载孔子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的说法; 《老子》载有老子的“万物载阴抱阳,气为“和””的理论;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载有孟子的“天时不及地利,天时地利人和”的说法。地利不如民”;《荀子·天论》载荀子“万物有其和而生,各有其利”,说是要加以培养,成熟起来。历经汉代经典、魏晋玄学、唐代佛教、宋明理学,再到现代思想的反思与创新,和合文化得以延续并形成了系列和合文化理念。
“和”的概念还可以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角度来看待。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个部落的“和谐”。 在炎帝、黄帝、西夏、东夷、姬、姜等众多部落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,他们认识到部落之间的和谐、联姻、融合是这个部落发展壮大的基础。部落,于是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合二为一,炎黄二帝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。 从此,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,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,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。
因此,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,崇尚相互包容、互谅互让、和谐共处的和合文化,都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。 它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。 一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念在中国应该有比较好的公共基础。 现实中是这样吗?
邱爽大师:和合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,特别是在中国,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。 在江南地区,人们视“寒山、士德”为喜神、爱神。 每逢婚嫁或节日,堂内应悬挂“和二圣”画像,人们瞻仰参拜,祈求婚姻美满,家庭和睦,国泰民安。 苏州是和合圣地,和合文化随处可见。 例如,苏州火车站前有一条“和合街”,在苏州著名的观前街附近也有一个和合社区。 就连苏州会展中心、太湖论坛等也都是新建的。 设立“和合堂”。
据初步调查,全国有河河村、河河镇、河河乡等30多个地名,分布在江苏、江西、山西、云南、湖南、上海、广西、广东、浙江、海南、河南和其他地方。 这些地名大多历史悠久,都有美丽的传说。 例如,河南省新密市大开镇有一个村子叫和合村。 相传炎黄二帝因父母之间领土分配不公,经常发生矛盾。 此时,蚩尤趁机挑起战争,后来通过“和合二仙”调解,兄弟讲和,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,因此得名和合村。 和合文化可以说是炎黄子孙的根和家园。 近年来,一些企业把“和合”作为企业文化,通过开展和合文化主题活动,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您认为和合文化有哪些特点?
邱爽大师:和合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、包容的文化。 我特别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张立文教授在《和谐与对话》中所说的:“所谓和谐,是指自然、社会、人际交往中多种形式和无形方面的冲突与融合。关系、灵魂、文明之间的冲突,在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,多种形式和无形相融合成新结构方式、新事物、新生命的总和。” 因此,和谐是一个将不同事物统一成相互依存的和谐的动态过程。 ,并在不同事物组合的过程中,吸收各个事物的优点,克服其缺点,从而达到最佳组合,从而促进新事物的产生,促进事物的发展。 和合文化可以引导中华民族吸收文化的积极元素,融合创新,创造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。
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佛教自诞生以来,关于其教义主张“出世间”还是“入世间”,众说纷纭。 很多人常常认为“儒家是入世,佛家是出世”。 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?
丘爽法师: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六《待见品》云:“比丘应知三十三天,专修五欲,以人间为善归处,如来归家,为善利益,成就三得。是故诸佛世尊,皆生于人间,非从天得。” 换句话说,佛陀不是天使,也不是神,而是在人间成就的。 我同意这个观点,所以“儒教是世俗的,佛教是世俗的”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恰当,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两者都是世俗的; 在某种程度上,两者都是世俗的。 以佛教中的“慈悲”概念为例。 “慈悲”强调思想观念,具有较多世俗成分,而人们常说的“慈善”则更注重行动,具有较多世俗成分。 因此,我们应该有慈悲心、奉献心。 为慈善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慈悲是佛教最基本的理念。 细究这个概念,应该是“慈悲”与“慈悲”两种含义的融合与统一吧?
秋爽法师:慈悲是佛教的重要教义,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。 慈心可以带来利益和快乐,慈悲可以消除缺点和痛苦。 《大智慧论》卷二十云:“慈悲护一切众生,常求安乐以利益众生。慈悲护一切众生,受五道种种身心苦痛。” 卷二十七亦云:“大悲,与一切众生同乐,以大悲,解一切众生之苦。以乐因缘,大悲于一切众生,以大悲,于一切众生。”众生通过离苦的因和缘。” 《十地经》卷二云:“慈悲者,分乐因;慈悲者,除同因;苦,因因果而起。” 因此,慈心就是关心、爱护一切众生,给予他们欢乐、幸福; 慈悲就是远离众生的痛苦,随时愿意救度众生脱离痛苦。 坚曰:“仁者为乐,悲者为苦”。 慈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,离苦得乐。
慈悲就是关心、爱护一切众生,时时寻求利益一切众生的快乐之事,用各种方法使众生快乐。 例如,《解脱道论》卷八说:“如父母只有一子,所爱所关心之人所见。当你有慈悲心时,你就有利益的心。这样、慈悲利益一切众生,这叫慈悲。“慈悲重在消除痛苦。 当你看到六界众生身心受苦时,你会生起怜悯之心,将众生的痛苦视为他的痛苦,并积极地帮助解除他的痛苦。 当然,也有不同的解释,认为仁慈是解除痛苦,慈悲是带来快乐。 例如,《大般涅槃经》中说:“为一切众生不除利益,名为大慈;欲为一切众生带来无量利益,名为大悲”。 大慈悲就是去除对一切众生有害的东西,消除众生的痛苦。 大悲心就是做对一切众生有利的事,让众生快乐。 净土宗昙鸾大师就是持这个观念,他说:“除苦名为慈,带来欢喜名为慈悲。因为依靠慈悲,所以能够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。因为依靠慈悲寒山寺真石碑在哪,所以能够除掉一切众生的痛苦。” ,远离一切众生安乐心。”
总之,慈悲的本质就是“救度众生,离苦得乐”。 当你看到众生受苦时,你就会产生慈悲心,解除众生的痛苦,带来安乐,从而保护众生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这就是您富有同情心、多年来热衷慈善事业的原因吗? 据了解,寒山寺还与多家社会福利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,还在高校设立了奖学金。
邱爽大师:慈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。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,“慈”就是“爱”。 孔颖达《左传》云:“慈是发自内心的爱,善是体现在行为上的”; “慈悲是爱的深度。” 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慈,慈。” “善”的本义是“吉祥、美好”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“美好、吉祥”,引申为善良、善意、友谊的意思。 因此,慈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行为,在佛教中主要表现为慈悲心。
我们的老师星空长老教导我们,做慈善时,要有“不求自己快乐,只求一切众生离苦”的慈悲精神。 我谨记老师的教诲,服务一切众生,让他们脱离痛苦,享受安乐。
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利益和利他主义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您和寒山寺积极发展事业,弘扬文化,致力于慈善事业。 您在完成上述承诺时秉持什么态度?
邱爽大师: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。 佛陀成道后,经常在斋戒后化缘、禅修。 他经常为弟子说法,并与异端辩论。 用今天的话来说,化缘、传授佛法、与外道辩经,代表着修行佛法、弘扬佛法、救度众生,都是出家人的职责。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正是佛陀要求我做的。 二是服务社会。 寺庙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,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积极服务社会。 我们现在做的慈善工作就是承担社会责任,服务社会。 再次,持续改进。 精进是佛教术语,也是六波罗蜜之一。 用现代的话来说,它需要我们努力工作才能变得优秀。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您认为,人生要“进步”,应该坚持什么基本态度?
秋爽大师:人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。 诸佛菩萨的伟大成就,皆来自于他们的决心与愿力,正如《四大愿》所说:“我愿度度无边众生,我愿断除无边烦恼,我愿断除无量法门。”我发愿学,发愿成佛无上道。” 他是一名佛教徒。 设立人生目标。 其实,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,不应该局限于个人或家庭,而应该意识他人,利己利人,帮助更多的人。
人生的“勤奋”一定是探索真理。 真理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力量。 我们佛教徒也应该追求真理,了解佛法,积极研读经典,探索生命的真谛,为我们的生命带来光明。 我们应该积极止恶行善。 善与恶是世界上并存的两种力量,不仅存在于世界中,也存在于人的人格中。 正如《涅槃经》所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此是佛法。” 所以,学佛一定要培养人生善的力量,让我们的心、念头都是善的,才能慈悲。 思想成长。 生活中也是如此。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思想,做好社会公益事。 我们必须积极地完善自己的人格。 人格是一个人鲜明的性格、特征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。 虽无善恶之分,但善恶并存于其中。 因此,我们应该积极行善,帮助别人,完善自己的人格。 佛教非常注重完善人格,追求佛菩萨的人格,强调克服自己的烦恼。 烦恼是众生的生死流动,它来自于生命的内在,是在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。 要消除烦恼,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贪、嗔、痴。 只有这样,才能使人的自性纯净,人格完善。 要去除贪、嗔、痴,就必须济世救人,净化自己。 佛教的人格圆满理论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。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