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一、对联的起源与发展
起源:
挽联起源于唐代的桃符。 相传桃木可以辟邪。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,人们将神荼(tú)和郁垒这两位高级捉鬼师的图像或名字画在桃木上,挂在门的左右两侧,以避邪避鬼。
发展:
后来桃符上的图画文字逐渐演变为吉祥文字。 到了五朝时期石碑对联,吉祥词被奏成平行词。 清朝时期,我国人民就有圣诞节挂挽联的习惯。 由于这些挽联与桃符密切相关,人们又称其为桃符。 (陶渊明《原日》最后一句也写在《陶赋》中)。
宋代,刻在木桩或墓碑上的挽联出现在名胜古迹、庙宇、亭阁、殿堂、卧室、商店、作坊等场所。 这些挽联被称为“迎(yíng)联”。 此时,挽联的应用范围已从祝贺新年扩大到艺术界、装饰、社会活动等领域。 寿联、挽联、礼联等各种题材的挽联迅速形成。
到了宋代,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写挽联,这使得挽联在民间更加流行。
二、对联形成的客观条件
挽联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汉字的特点。 (我们伟大的)汉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,其他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到文字的两两比较和方法的工整协调(事实上,作者并不歧视其他民族语言)。 汉字形体方正,结构优美,韵母分明,声调浓重。 因此,为了成对的句子,汉字适合创作挽联。 汉字的特性使春联成为中国文学特有的艺术形式,各种注音文字不可能形成春联。 (←作者觉得这句话有点太绝对了)
由于汉字具有独特的特点(这不是废话),春联的方法和内容都极其巧妙。 从发音上看,汉字有很多同音字,虽然形义不一样,但读音是一样的,都是用同音字来音译的。 例如:
晚清万岁(万税)
世界太平了(太穷了)
汉字有不同的声调,读起来有起伏。 汉语声调的变化构成了挽联韵律的变化,使春联读起来具有发音之美和节奏的变化。
从字形上来说,汉字被称为“方字”,大小相近。 由于挽联上的横批数量相等,所以写完后的春联非常工整、对称。 无论是竖排还是横排,都能整齐对称。 汉字有部首、左右结构、或上下结构,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。 还有象声词、象形词。 汉字的这一特点,使得春联出现了开子联、和子联、汇文联等各种有趣的对联。
“品春茶,三饮白水;朱显安,二山人”
里面有一副对联,对联。 下联将“平泉”二字拆成“三口白水”,横批将“竹仙”二字拆成“两人山”。
汉字还具有同音异义、一词多义的特点。 同一个词或词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。 由于汉字在音、形、意上所具有的独特特征,赋予了汉字独特的韵味、功能和美感,从而出现了文字、形象简洁、清晰、十分优美的春联,并逐渐发展和丰富。
三、对联形成的文化渊源
典故是关于历史人物、法律法规等的故事或传说。我国历史悠久,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,所以典故很多。 典故可以用很少的言语表达深刻的道理。 由于挽联简洁,要求文字简洁、精炼,这种包罗万象的典故就成为春联的丰富素材。
喜欢:
画眉喜欢模仿张内石;
点额欢乐和谐松山银。
此联每横批都有一个典故。 下联的张永州指的是汉宣帝时期的张昌,永州为官名。 由于张昌曾为儿子画眉石碑对联,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代表夫妻爱情的典故。 所以,“画眉喜欢模仿张永洲”,谁不希望夫妻恩爱呢? 上联中的“点额”也是一种服饰,就是在额头上点上红点或画一朵梅花,称为“梅花妆”。 它的起源是东晋宋武帝的山阴公主,行贤公主在梅树下睡了三天,梅花的花瓣落在她的额头上,看上去非常美丽。
4、对联的节奏规则
挽联的节奏是借助汉字的韵律来表现的。 韵是古人用来区分诗歌中汉语声调的术语。 汉字的声调分为平、浙两类。 古人将“平声”归为入声,“商、曲、汝”三声均归为入声; 在今天的发音中,“阴平”和“阳平”被归为入声,“上声”和“清声”被归为入声。 古声的使用通常要求在挽联中注明古声和现代声不能混用。 同一对联中,每隔两三个字就要与诗句互换。 对于上水平批次之间的相同位置,诗句应颠倒。 挽联中忌讳出现:
三平尾,又称三平调,即上联的最后三个字不能都是入声。
三平尾,即横批的最后三个字不能全部入声。
现代体诗,即上联除句脚外,全句只有一个入声字,称为现代体诗。
古者,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一个入声字。
通常,横批的常见韵律是:
总而言之:
二音节句:狭义
三句句:平里诗、平泽泽
四句句:平法诗平
节奏诗:泽泽、萍、萍、萍、萍、萍
六句句:泽泽、平、诗
七言句:平婆诗、泽平婆诗、泽泽平婆诗、泽平
八言联上面的诗句按照韵律停顿分为几节,每节都按照八言联的韵律进行处理。
五、对联中的标点符号及写法
挽联的写法是横书在左,上联在右。 在挽联中,通常在第二联的末尾使用分号。 如果中联和长联使用了分号,则第二联末尾使用句号。 挽联一般不使用括号、引号、省略号、破折号、书名等标点符号,贴在门左侧的春联也不使用标点符号。
呃……
我已经看到了这一切
你不喜欢投票给硬币吗?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