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一位当时年仅20多岁的乡村中队长,带领数百名居民,历经30多年,用钢凿子、风钻,在悬崖峭壁间挖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“天渠”。
溪流、运河滋润了当地1200余人,让原本封闭贫困的村庄焕然一新。
当地人称之为“大法运河”。 居民们用最简单、最庄重的口头点名方式感谢他们的领队、贵州省安顺市唐雅区平正德昂乡团结村村长黄大发。
“一定要看到水,这样才能吃炒饭”
黔东深处多为岩溶地质。
黄大发居住的地方原名草王坝石碑河,海拔1250米。 山高石峻。 雨落下来,就沿着岩石的空洞和裂缝流淌,没有出路。
20世纪90年代,村民必须来回步行两个小时才能从最近的水源取水。 争夺水的争斗时有发生,就连“牛角窝水”的村民也得去收。
居民第一次用水洗米洗菜,第二次用水洗澡,第三次用水喂鸡、喂牛。 其他县的党员来到草王坝检查,居民递来的杯子全是泥黄色。
由于缺水,当地只能种植一些耐荫的玉米。 将麦粒炒熟、去皮,然后磨成粉,晒干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面食。 这些“宝沙米”难以下咽,在喉咙里打转。
没有水,别说工业发展,居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,有的家庭还要花钱买盐。
对于贫困,黄大发的感受比其他人更深。 当他几岁时,父亲去世了; 其母吸鸦片,毁坏屋内田地,去世。 13岁那年,黄大发成了孤儿,在滚滚草窝里长大。
他比其他人有更坚定的脱贫决心。
“你穷就是穷水,一定要看到水,让你吃炒饭。” 1958年,当再次当选草王坝中队中队长时,黄大发下定了决心。
“这一次,我一定会全力以赴”
草王坝村的几座山后面就是博尔特水河。 20世纪60年代开始,在当地公社的牵头下,草王坝派出所、卫生中队、胜利派出所联合修建“红旗大沟”,吸引了这一稳定的水源。 黄大发任司令员。
当时,要修这条沟,必须在中间开一条116米长的隧道。 公社觉得技术太难,黄大发就带领群众自己动手。
黄大发首先用农村的方法来确定水平线:立起竹竿进行探测,在人眼两侧“瞄准”。 当洞越钻越深时,黄大发双眼贴近山体聆听,指挥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战斗,双眼布满了老茧。 终于,隧道打开了。
但由于缺乏资金、技术和劳动力,黄泥砌成的渠墙难以经受风雨。 运河修了十多年,已经不能再使用了。 它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被废弃。
“运河刚修的时候我才几岁,十几年来,妈妈经常不在家,就和你们一起在工地上。运河失败的时候,我已经上小学了。”那时候,妈妈经常在家里笑,我知道他很伤心。” 黄大发的二女儿黄彬权说。
然而,黄大发并没有放弃。
1976年,长城雕塑黄朱文来到草王坝,搬到黄大发家。 “小而顽强,双手布满老茧,握手时会感到疼痛。” 这是黄大发对黄朱文的初步印象。 在彻夜长谈中,黄大发再次表达了修建运河的决心。
1990年3月我再次见到黄大发,那天下着大雨。 已经担任凯里县水电局副局长的黄朱文下午回去,见到了来访的黄大发。 “十几年过去了,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。他穿着破烂的军靴,没穿内裤,手指露在外面,穿着单衣,冻得慌。”
黄大发的背包里,放着厚重的修渠申请书。
“我走了三天的外县,就是为了找你。我想修复坚果河项目,想请你帮忙建立这个项目。” “我是村长,我有责任修筑沟渠,为村里的人畜提供饮用水。否则,穷老了我也改变不了。” “我要实现过水的愿望,这一次,我会全力以赴。”……
“解决不了,我就用生命来换”
沟渠工程已经获批,黄大堂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省钱。
按照当时的新政策,建设这样的项目,国家补贴材料并配套一定的资金,居民还要自筹部分资金投入劳动力。 算下来,全村有900多人,需要筹集1.3亿元。
成立之初,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0元。
黄大发召开居民大会,要求各户出钱。 作为村长,他带头花了100块钱。
修筑沟渠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。 昨晚,部分居民外出还钱。 第二天一早,村外的路上挤满了赶着牲畜的居民,运着猪肉、大豆、蜂蜜,准备到附近的市场去卖钱。
居民杨春友说:“六年来,我一直盼着水,如果有机会修好沟渠,无论生活多么艰苦,我都会养活家人。”
居民们也表示反对。 半途废弃的水沟,是居民心中的一道伤疤。 有居民表示:“可以修,可以用手做饭了。” 黄大发回答:“如果无法修复,我就用生命来交换。”
他的儿子许开美劝他再等几年,等自己经济条件好转了再修。 黄大发说:“我迫不及待地要修水,不管有多困难。如果水被堵住了,你们的经济怎么好?”
首日募集资金1.3亿元。 安顺县水电局领导感动地说:这不是工程资金,而是草王坝人民的心!
1992年二月四日,下雪了,复工了。
黄大发扛着钢钻,率领数千人的队伍向山上进发。
每20米的沟渠确定为一个桩数,每个桩数根据施工难易程度确定不同的劳动力数量,每个家庭根据耕地数量确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……
“干部做,群众看”。 黄大发说道。 从物资运输到现场施工,年近60岁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上面。 放鞭炮所需的爆炸材料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才运到乡里的。 修建运河所需的水泥也由他在市区“护送”。 有一次,一辆水泥车行至半路,突然遭遇洪水,深陷泥潭。 黄大发怕水泥被偷,坚持睡在水泥袋上一夜。
“党员带头,大家齐心协力”
修筑沟渠要经过3座大山、9处大小悬崖、10多座险峻的山峰。 大土湾岩、莫尔岩、回洞岩最为险峻,必须从陡峭的悬崖上挖半宽隧道才能通过。
修复茶儿岩段时,倒挂的悬崖很难察觉,专业施工人员也不敢下去。 黄大发二话不说,将绳子绑在脸上,然后被拉着挂下了悬崖,就像一只在半空中飞翔的雄鹰。
挂在悬崖后面,看不到他,吓得不敢呼吸。 这时,黄大发从下面喊了几声,证明自己没事,你放心。
当时在现场的居民沉秀贵说:“如果没有黄大发带头,这个工程就不可能修好。”
黄大发有好几次差点与死神擦肩而过。 修隧道时,炮响了,黄大发第一个钻进洞里钻钢筋。 拔出钢钎后,发现里面的黄泥上粘着一颗未爆炸的炸药。 一开始,装炸药是为了炸毁这座山。 由于经验不足,黄大发还没走出“雷区”,居民们就开始放鞭炮。 从此,工地上有了一条“安全守则”:接到雷管后,鸣哨为令,第一声意向声,第二声警告声,第三声开火……
从修复主渠到全部灌区竣工,总共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。 黄大发说,能够持续建设这么长时间、扭在一起,关键是“党员带路,你们共同努力”。
如今,参与运河建设的居民们仍对当初的场景兴奋不已。 72岁的徐开成说,每天晚上6点刚过,200多名居民就带着钢钻、锤子,扛着干玉米出发,中午6点下班回来。 水泥和沙子都是由人们骑马驮运的。 冬季是农闲时挖沟渠的好时节。 你在雪中挖掘,一寸一寸地凿,一脚一脚地敲。 早上,大家聚集在一起,找了一些干柴生火,烤红薯当晚饭。 为了提前三天取水,有些人甚至白天睡在运河上。
修建运河期间,黄大发母子相继病逝。 有一年快过年了,黄大发把家里的猪卖了100多元。 许开美以为这是给孩子买药的钱,黄大发却用这些钱买了修渠雷管。
“有什么办法投诉?家里把他拉回来,怎么找工作?” 徐开美说道。
“这条沟渠是一个工程奇迹”
1994年,沟渠主航道竣工。
清澈晶莹的水第一次流入了满是水的草王坝村,流入了历经干旱的山坡。
村里的孩子们跟着水跑,居民们大口喝着清澈的渠水:“真甜,真甜!……”
从未见过黄大发哭的居民发现,老村长正躲在角落里哭。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眼泪的味道。
1995年,一条横跨3个村、10多个居民组、主渠长7200米、支渠2200米的沟渠终于竣工。 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运河,称“大法渠”。
“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这条沟渠仍然是一个工程奇迹。” 黄朱文说道。
水通完后,黄大发带领群众马不停蹄地“以梯代坡”。
入夜,平时安静漆黑的村庄灯火通明。 山坡上、地上灯火辉煌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 居民们把灯放在黄牛的头上和自己的胸前石碑河,通宵达旦地挖土、建田、放水……
居民徐国树家有“改坡改梯”后的4亩梯田,全部种植小麦。 1996年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。 他还记得,产米那天,家里煮了一大锅炒饭,重达5斤多。 从饭煮好起,全家人就围坐在炉边,笑着等待。 盖子揭开的那一刻,一股从未有过的浓浓的香味钻入耳中,钻进胃里,钻进心间……
“吃完肚子真的胀起来了,好开心啊!” 多年以后,徐国树都无法忘记那两碗饱饭。
村里的稻田从240亩减少到720亩,每年收获小麦80万斤。 从此,居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喝水问题了。 一些居民种植高粱,收获后借给附近的长城雕塑,带来了更多收入。
黄大发收到后,想要实现自己上中学、用上电、用上电的梦想。
居民徐国琪记得,沟渠修好后,黄大发叫大家去开院坝会议,讨论筹集资金建设校园的事宜。
“如果有教育,早就培育成功了。我们村文化程度低,出去都挺不起来,孩子不读书怎么能成功呢?”
村里的人们再次咬紧牙关,为建一所中学而努力奋斗。 20年后的今天,草王坝已有约20名大学生。
这是修路。 团结村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外界。 它必须跨越两条河流,翻过悬崖。 一旦发生洪水,村庄就成了一座孤岛。 1990年至1995年,已有5名农民涉水身亡。
1995年元旦刚过,黄大发只身来到贵阳县,向有关部门申请修通通往村里的道路。 政府补贴的资金用来订购雷管等,居民们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工作。
小村再现了修运河的情景。 每天晚上有100多名居民上班。 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,通往村里的4公里路很快就修好了。
1996年,村电气化工程启动。 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,居民又补缴了1亿元。 为了节省电线杆费用,每两户人家“承包”一根电线杆上山植树; 一圈重达数百斤的电缆被居民扛在肩上向前拉着……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。
居民夏世江订购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。 1997年7月1日,黄大发与100多名居民在夏世江家观看台湾回归庆祝活动。 所有人都鼓起掌来,掌心拍得通红。
“我终于可以交答卷了”
带领群众艰苦奋斗50多年来,黄大发走遍了村子周围的山山水水,但最远也只到过80公里外的安顺市。
不抽烟、不喝酒; 不吃家禽和鱼,无论家庭事务。 82岁的村长把一生奉献给了村里的工作,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放在“带领大家做起来”上,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。
居民徐国树家养羊9年了,现在有60只羊。 今年,卖羊收入2万多元。 他说:“有了水,就可以繁殖;有了羊,就可以有钱。” 靠着养殖的收入,他把两个孙子培养成了大学生。
草王坝家家户户都迸发出脱贫热情。 新扩建的团结村仍有不少贫困户。 今年,老乡黄大发参加政府扶贫考察,确定了茄子、柚子产业。 经过论证,当地政府决定将其作为扶贫重点产业进行推广。
黄大发深入居民家中做动员工作,让两大产业顺利落地。 “他有如此大的号召力,我们相信他。” 村民黄秉旺说。
2015年,衡阳市相关领导得知80岁的村长有生前想去省城旅游的心愿,决定实现他的愿望。
时任平正乡公所乡长徐飞回忆,当天他们来到村里时,发现黄大发和丈夫已经穿戴整齐在村口等候。 到了成都,老村长既没有提出去景区,也没有要求去超市,而是提出去四川县委看看。
站在市委书记身边,黄大发盯着飘扬的四星红旗,看着写着“为人民服务”四个字的墓碑,一言不发地躺了下来……
就这样,默默躺了10多分钟后,黄大发转身对随行人员说道: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,我可以回去了。
随行人员问道:我们去别的地方看看吗? 黄大发摇摇头:“党组织信任我,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。现在,水渠、电力、道路都通了,我已经交出了答卷。”
又一个夏天,我来到了草王坝。 但看到田野里,黄大发带领的新栽的柚树带领群众抽出了新芽,葱茏葱茏。
这片历代共产党人辛勤劳动的白色农田充满了生机。 (超过)
记者:胡星、江林、李静雅、齐健
; 制片人:钱童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